开源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才垄断
和姚冬老师聊到一个观点:开源本质是人才垄断。通用压缩算法都开源,但顶尖研究员集中在中美等少数国家,其他国家难以追赶。大模型领域也在重复这个模式。
之前和姚冬老师聊天,他提了个挺有意思的观点:开源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才垄断。
他举了压缩算法的例子。现在通用的压缩算法,比如LZ77、LZW、Huffman Coding,全是开源的。但能实现这些算法的顶尖研究员,基本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。其他国家想跟进研究,连人都找不到。

大模型领域也在走这条路。研究员集中在中美,其他国家很难凑出同等规模的团队。Mistral算是个特例,但65%的资本还是法国的。再看头部开放权重模型,上个月开始前五名全是国产模型。最新的超大模型,就剩openai-oss-120B了。

有人觉得压缩算法不是热点,举例不合适。但问题不在于热点,而在于人才储备。一旦某个领域形成技术壁垒,后来者连入场券都拿不到。
这和工业化有点像。中国的工业化路径,客观上提高了其他国家的进入门槛。不是不能做,是成本太高。
有人说重金挖人能解决国界问题。但顶尖人才不是孤立的,他们需要生态。实验室、数据、同行交流,这些不是光靠钱就能搬走的。
未来AGI的实现,大概率只会在中美之间。不是预言,是看现有的人才分布和资源投入。其他国家不是没机会,是窗口正在变小。
开源促进了创新,这点没错。但它也悄悄划定了跑道。能在上面跑的,始终是那少数几个玩家。
发布时间: 2025-10-22 13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