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nk Pings

我们的人机协同翻译流程:让AI干体力活,人做灵魂注入

分享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翻译工作流,通过AI与人工的精细分工,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大幅提升效率。

# 我们的人机协同翻译流程:让AI干体力活,人做灵魂注入

![翻译项目文件管理界面截图](https://wink.run/image?url=https%3A%2F%2Fpbs.twimg.com%2Fmedia%2FG30hVh3XoAAbl8F%3Fformat%3Djpg%26name%3Dlarge)

最近在翻译《智能体设计模式》这本书,跑下来一套比较顺手的「人机协同」流程。这不是简单的「AI翻译+人工校对」,而是把AI和人的工作做了更细致的拆分。

## 第一步:定规则,AI打基础

一切开始之前,我们先制定了一套明确的翻译规则。这步很关键,是后面所有工作的基础,能极大减少后续返工。

我们把规则放在了GitHub上,包括术语统一、格式要求、质量标准等。有了规则,就让AI(比如Gemini 2.5 Pro)先上场,基于原文进行初次翻译。这一步的核心目标是「完整性」,确保所有内容都被翻译了,没有遗漏。

## 第二步:AI交叉评审,提升稿件下限

这是我们流程里比较有意思的一步。初翻稿出来后,我们不会立刻自己上手改,而是会引入另一个AI模型(比如Sonnet 4.5)。

让第二个AI扮演审稿人的角色,给它我们的翻译规则,让它去交叉评审第一遍的译稿。评审重点有两个:一是中文表达的地道性,二是长句翻译的优化。

为什么这么做?因为不同的AI模型有不同的盲点和特长,用一个AI去纠正另一个AI,往往能发现一些人眼容易忽略的生硬表达。跑完这一步,稿件基本就有了七八十分的底子,质量比较稳定了。

## 第三步:人工精校,注入灵魂

AI的工作到此为止,接下来就是人的主场了。

我们会进行两到三次的人工阅读和校对。比如我自己的习惯是,会开着中英对照来阅读。虽然AI翻译的硬伤不多了,但长句处理上还是会有点生硬。

这时候,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「意译」来处理。也就是说,我会跳出原文的句子结构,在理解了作者原意的基础上,用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方式把这句话重写出来。这一步是把翻译从「能看懂」提升到「读着顺」、「读着自然」的关键,也是目前AI最难替代的地方。

## 第四步:团队终审,确保一致性

我们还有一个翻译小组。在个人精校之后,我们会把稿件在小组内进行交叉评审。

这一步主要解决的是一致性问题。比如,某个专业术语在第一章和第五章的翻译是否统一?整体的行文风格是否一致?大家会一起讨论,达成共识。

等所有章节都翻译完毕,我们还会重新再总校对一次,确保万无一失。

## 最后:部署上线

所有工作都完成后,我们会把最终的成品部署成可读性更好的网页,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文档。

![《Agentic Design Patterns》书籍目录](https://wink.run/image?url=https%3A%2F%2Fpbs.twimg.com%2Fmedia%2FG2vooSbb0AA4cjH%3Fformat%3Dpng%26name%3Dlarge)

这套流程里,AI负责了70%的体力活和基础质量保障,而人则专注于那30%最有价值的、提升可读性和确保思想准确传达的工作。效果很不错,推荐给需要做技术文档翻译的朋友。

有意思的是,《图解大模型》的译者也在用类似的工作流,他们更聪明的一点是先批量整理和翻译了术语,这对翻译一致性很有帮助。

说到底,好的翻译工作流不是要取代人,而是让人去做那些真正需要人类判断和创造力的部分。

发布时间: 2025-10-22 07:30